北自所怀揣梦想的奋斗者,
以强企报国的高远志向为刃,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底色为墨,
与企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共生共荣,雕琢出不凡篇章。
每一段交织着汗水与成长的奋斗故事,
都是北自所发展历程中最珍贵的注脚。
即日起,《我的奋斗故事》将在前期征集的故事中进行摘选,分期呈现北自所奋斗者群像,厚植“奋斗创造幸福”文化基因,点燃接续前行的精神火种,激发全体职工干事创业热情,谱写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篇!
一、给PLC编程“插上翅膀”的AI学徒正在成长
领航:一场培训点燃的“智造”星火。制造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室李敏主任完成两个半月封闭学习归来那天,眼里闪着光,充满着兴奋。“同志们,机会就在眼前!大模型不是空中楼阁,它得扎进咱们轰鸣的车间里,帮工程师们‘减负’、‘增效’!”第一次项目碰头会,更是动员会,形成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接地气”:让AI听懂车间的“方言”。王荣浩、黄及远、牛晨宇组成“青年突击队”,一头扎进事业部车间,但大模型生成的程序在调试工程师眼里“中看不中用”,一系列直白的反馈,像一盆盆冷水浇醒了团队成员。于是,他们成了车间的“编外学徒”,白天像“海绵”一样吸收调试工程师们宝贵的实战经验,把那些手册上没有的“避坑指南”、“经验公式”一条条记录下来;晚上,把这些带着机油味儿的“真知灼见”喂给模型“加餐”。“AI学徒”慢慢开了窍,初步掌握了“编程方言”,I/O映射又快又准。这小小的胜利,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结出的果实!
破晓微光破夜茫,无人区里种希望。2018年,北自所数字孪生团队正式成立,“打造数字孪生工厂,点亮智能物流黑箱”成为他们奋进的蓝图。技术带头人徐慧回忆到:“没有现成的路,那就自己踏出一条路”,是团队初创时最朴素的信念。
理论攻坚挥妙笔,空白卷上绘新章。2019年,团队与北航团队建立学术合作,每周往返高校与公司之间,会议室白板写满公式与模型架构,废纸篓里塞满修改稿。多篇论文相继发表,填补了数字孪生技术的理论空白。
星火应召三人聚,热血燃情志气昂。2020年,年终总结会发出成员征集令!1989年的机械工程师李岩报名成为首位攻坚队员,加上两名90后研究生,组成涵盖“机电软”专业的技术攻坚队。“那时我们白天讨论方案,晚上写代码,饿了就啃面包。”李岩说,“但每个人眼里都有光。”
持续奋斗练苦技,研发成果三连跳。团队规模不断扩大,有的连续45天驻扎工厂,在角落支起行军床;有的赛前熬夜备赛,三天辗转多地;有的年撰写10篇专利,打破技术壁垒;有的为赶项目凌晨改图,完成界面设计。3年间荣获全国智能制造大赛一等奖2次,202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技术带头人徐慧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国家奖证书时,感慨到:“六年坚持,值了!”
使命召唤,快速集结。制造业亟需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工业软件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工具。正逢发展机遇,领军专家乔运华、总负责人张建超、项目经理陈彬、核心技术骨干江超……一支专业全能的团队应运而生。白天深入走访调研企业,记录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痛点和对模拟仿真软件需求,晚上梳理总结、头脑风暴,最终确定出完整可行的热加工工艺模拟仿真需求。团队成员们持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成功攻克移动热源功能难题,明确产品所需要聚焦的功能部件。
挑战重重,勇毅破局。将功能各异的软件集成到云平台构建协同系统,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也是对成员间配合协作的考验。资深开发成员反复测试200多次接口程序,打破格式壁垒;深谙工艺成员深入车间,采集对比上百组生产数据,经30多轮调试校准,实现模拟与生产的高度吻……一个半月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关键集成工作。目前,仿真软件计算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功能实现技术超越,正逐步改善国内工业软件基础薄弱现状,抢得新的发展机遇。
一起熬过的夜,不是时钟的刻度,是掌心相抵的温度;反复推翻的方案,不是废纸的重量,是破茧成蝶的翅膀。一群普通人,把“我”变成“我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前路或许还崎岖不平,但只要想到身后是并肩的伙伴、是共同守护的企业,每一步都踏实,每一刻都滚烫。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自所)创建于1954年,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现隶属于国资委监管的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06406号 版权所有: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信诺诚